最新调研数据显示,英国以42%的占比,首次超越美国37%的占比,成了中国学生心目中的“首选留学目的国”。
另外,英国重新开放PSW签证,加上英国三年制本科、一年制硕士的短学制具有时间上的优势,也让英国赢得了更多留学生的青睐。
根据英国私立教育委员会发布的数据,中国赴英就读私立中小学的人数大幅增加,已成为英国海外学生第一生源地。
自2014年开始,中国大陆在中小学阶段赴英留学人数突然出现急剧增长,主要原因是目前中小学的家长集中为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生人,有些家长本身就有出国留学的经历,他们大部分更倾向于在低龄阶段送孩子出国留学。另外,北上广深仍是英国低龄留学最大生源地,占到四成以上。
相对于英国的大学起源,中学教育出现的更早。公园597年,坎特伯雷大教堂中的一个修道院开始宗教教育、语言教育(拉丁语),而后这所逐渐发展成为坎特伯雷国王学院(公学)。
在1096年牛津大学建立前,英国总共有19所中学被建立。公元7世纪-13世纪增加到30所。14世纪-17世纪,英国中学的数量有了爆发式的发展,数量超过了250所,现在的九大公学都出现在这一时期。
起初以伊顿、哈罗为代表的九大公学中大部分都是慈善学校,在随后的发展中,由于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要优于其他(文法)学校,导致越来越多的贵族把子女送入公学。此后公学学费日渐昂贵,到18世纪初,公学中已经鲜有见到贫困家庭的子女。
学生大多是英国军官和高级行政人员的子女,公立学校从而被视为英国中上阶层学生的专属学校。数据显示,截至2010年,超过一半的英国内阁部长曾在公学接受教育,这也使得“精英教育”这一概念逐渐深入人心。
这些公学非常强调严格的品行、道德教育和全人教育,它们希望将学生培养成为能为女王和国家服务的、在全世界维护英国利益的绅士,这与传统的英国贵族诉求不谋而合,也让这些公学逐渐带上了贵族学校的特色。
但随着逐渐远离大众的视野,这些学校弊端不断显现。由于非常的封闭,这些公学中的学生有着一套完整的层级体系,这很容易造成学生间发生矛盾。
总的来说,这一时期的英国精英教育体现在两个层面。一是教育资源丰富,使得这些公学采用了小班教学的模式,极高的师生比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。至今,这一模式已经成为英国教育的精髓之一,不断影响这当代的英国教育。
二是特定群体对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,全人教育的理念使得英国教育的文化影响力快速发展。
从更大的范围来看,除了这些公学以外,英国的私立学校数量在20世纪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,数量超过了2500所,他们承担着约615000名学生的教育。
也正因如此,私立教育逐渐朝着大众教育的方向发生转变,最主要的变化在于,私立学校开始通过奖学金来支持寒门学子学习,并对学生的学术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。
私立学校的学生上课时间更长,学术成绩远远高于其他类型学校。在英国卫报发表的观察员报告中指出,私校学生在GCSE中可能获得A*(中考获得特别优秀)几率是其他类型中学学生的4倍,A-Level考试中获得A(高考获得优秀)的可能性是2倍。